刘墉临书
作者:sxthlh / 日期:2017-07-27 16:11:00 / 浏览量:1994行楷书(临第九开) 册 纸本 纵 21 公分 横 14.6 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练习书法的人都有类似的经验,在临帖过程中,要能写得相似,有时并不困难;困难的是再进一步活用笔法,脱离原帖,写出自己的面貌。因此难免有人勤练苦功,反而形同步步跟随,依傍古人。刘墉在这方面能够掌握到重点,他知道体悟的重要,也就是从另一个角度切入书法,心领神会,不仅仅是握着毛笔不放。这开小品书作可说是现成的例子,刘墉虽然临仿五代杨凝式《韭花帖》,在落笔离合之际,逐渐浮现自己的面貌。刘墉到底前后写了多少遍,谁也不敢说,他那辛苦的一面是不容易觉察到的。苦而后有味,刘墉在其中得到的乐趣,若没有亲身体验,也不容易感受到。清朝人对刘墉的书法相当推崇,刘墉自己却未尝挂怀,也就无所谓毁誉了。
行楷书(第五开) 册 纸本 纵 21 公分 横 23.8 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在诗文和书法的领域里,刘墉始终保持认真的态度,多方面学习,从未间断。 这件小品书作,照着宋代苏轼所写的《书杜甫桤木诗》,仔细临过。刘墉不但揣摩苏轼的笔法和结字习惯,也将其中浑厚的气度掌握到了。除了苏轼之外,刘墉对宋人的书法和诗文似乎特别用心,有时作起诗来,也彷?匪问?母窬趾鸵饩场R虼说笔碧致凼?У娜耍???缆哿踯?氖?谋仁榉ê谩5?切郎土踯?榉ǖ娜耍?从秩衔??氖榉ㄔ谑?闹?稀F涫盗踯?⑽扌囊允?槊?遥??砟耆喂偬迦矢蟠笱?浚?嗟庇谠紫嗟牡匚唬??氖榉ㄖ皇钦?轮?嗟募耐小A踯?鍪拢?宦鄞笫滦∈露己煤玫厝险嫒プ觯?虼怂淙徊辉谝庥卸嗌偈栈瘢?杉ㄈ聪嗟笨晒邸?/p>
临古小幅 纸本 纵 75.2 公分 横 29.2 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刘墉公务余暇,经常临写古人书法,不仅探知古人如何用笔,也和古人成为好朋友,进一步提升自己。刘墉并不是食古不化的「老古古」(LKK),从这件书法小品就可以验证。他分别临写王羲之草书、写经书法以及杨凝式、蔡襄、苏轼的书法,如果与原作来比较,可知刘墉掌握的是神韵,并没有一笔一画来翻版。在刘墉心中,这些古代书法家属于「智慧型」人物,他们的学问足够自己探索一辈子。当然刘墉并不愿意自己变成「烧录机」,只能复制现成的。他知道努力学习吸收古人的长处,是必经的过程,这世上没有天生的书法家。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,刘墉在书法上的成就,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累积成功的。
临阁帖行书 绢本 纵 169 公分 横 77.1 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刘墉(1719─1805),字崇如,号石庵,山东诸城人。乾隆十六年进士,官至体仁阁大学士,有诗文集流传於世。刘墉的书法?v程,从早年临习董其昌、赵孟?书法开始,曾经学习晋、唐、宋各家作品,对?真卿和苏?的体验尤其深刻,逐渐融会成自己的面貌。
刘墉的书法课是没有老师考核的,不过他从来不会忘记做功课,临写淳化阁帖便是他日常书课之一。刘墉除了书录帖文之外,有时还附记心得感言,提出自己的看法。刘墉附记意见,不曾信口开河,都经过实实在在的考察。他知道淳化阁帖刻于宋太宗淳化年间,当时把前人的书法刻在木版上,墨拓之后可以化身千百,流传起来更方便。可是负责这项工作的承办人王着,粗心大意,没注意到'张三'的书法冠上了'李四'的名字。幸好后来让人发现了,陆续指出其中的错误,免得一错再错,遗误后人。这里刘墉书录阁帖第五卷智果的书法,虽然帖上注明作者是智果,其实弄错了。因此刘墉特别在书后附带一提:此非智果书法。